今日笔者看到一个新闻,新闻标题极其博人眼球,引起了无数人围观。原来,这篇新闻的标题为“大学生校内分娩,舆论不必让她更难”。评论区更是炸开了锅。有的人说,大学生的年龄一般都是19到22岁左右,正是生育的最佳年纪,因此生孩子完全没问题,真正的问题是孩子生在了学校宿舍,而不是在医院。也有的人说,这个事情的直接责任人是辅导员,很多辅导员行浮于事,对学生关心和服务是非常不到位的,主管学生工作的学院副书记等也应该检讨。
笔者认为事件已经发生,再去深究或讨论是谁的责任并不是最重要的,当下要紧的是这名学生的学业何去何从以及孩子如何更好地抚养。但很多网友不依不饶,一味地批评这名学生,比如不爱惜自己的身体、不懂得自尊自爱、没有安排好自己的生育时间等等。
舆论就像一团火一样,说烧起来就会烧起来。当许多人批评别人的时候,在笔者看来只是发泄个人情绪而已,并没有想过这个社会的现状,也没有想过家庭教育的问题,更不用说大学生对性知识和对生育的理解等。
目前,这名大学生并没有做出任何正面回应,所以,笔者认为事件的起因没有必要盲目猜测,这样不仅带偏了风向,更是很容易对这名大学生造成二次伤害。
笔者认为此次事件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——针对大学生性教育的问题,以及在校生孩子的问题如何妥善处理等。如果批评不能给别人带来任何的益处,为什么还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对别人的事情加以批判呢?与其事后问责当事人和事件相关人员,不如所深思校内性教育的问题,以及人生关键节点的选择问题。
这件事也带给了笔者更多的思考: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原本应当相互辅助,可是现在许多时候却是单线进行的,尤其是家庭在教育方面几乎彻底退出了,把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。就性教育而言,似乎很多家庭避而不谈,害怕尴尬,天真地觉得孩子大了自然而然就懂了。再加上一些父母本就对性教育不明不白,即便想要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也不知从何谈起。当然,就学校而言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——对学生性教育的问题有没有认真地和正确地教育?还是只是发一些宣传资料,简单地一带而过,以为自己该做的都做了?
在国人保守的传统认知里,生孩子这个事情应当是结婚怀孕之后,在医院的妇产科完成的,而不应该在学校里,学校是一个学习、求知的很严肃的地方。在这样的传统观念当中,把学校变成生孩子的地方确实是不应该、不妥当的。此次事件一出,笔者认为无论是普罗大众还是有关部门都应该深思——大学生在学校到底能不能生孩子?如果能,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允许,生了孩子后有什么妥善安排以及后续跟进;如果不能,那么也应该表明态度、给出理由,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们明白该如何做选择,而不是盲目跟风。
笔者作为一名基督徒,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,虽然不知其原因,但也更进一步看清了社会对这类事的态度——似乎更多的人关心的是问责问题,而不是生命本身以及当下的教育制度存在的漏洞和问题。就如耶稣说:“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,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?”笔者认为耶稣想表达的不仅是人要学会自省,而且更表达了人需要更多了解自己、改变自己。当我们认真且有理有据地批评别人时,也要想一想自己是否有这方面的深层问题。总之,人要学会看事情背后的问题,不应该只是停留在表面。比如,这类事件能否引起每个父母对儿女教育的警惕,能否让每个学生学会自尊自爱,在对的年纪、对的场合做对的事。盼望这个社会多一份包容,多一点温暖,多一些秩序,多一些造就人的规则和制度。
感谢您的阅读!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。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、疑问、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,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、提出改进建议,欢迎通过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与我们分享。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,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。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,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。
反馈时,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。
期待与您保持互动,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。
CT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CT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CT”的文章权归CT所有。未经CT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(010-82233254)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jidushibao2013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